“人情正苦暑,物怎已惊秋”,时间过得是真快,眨眼间就又到秋天了。这会儿都到了处暑节气,按说这时候高温该慢慢退下去了,可实际上呢?还裹着夏天剩下的那股热劲儿,暑气一点儿没打算走。你瞅窗外那太阳,又亮又晒,晃得人都恍惚了,还以为没出夏天的三伏天呢。
但要是咱们静下心来,好好看看身边的东西,就会发现大自然比咱们先察觉到秋天要来了。你看门口那棵原来满树绿叶的大树,现在已经有部分叶子偷偷变黄了,风一吹就慢悠悠飘下来;再去田埂上瞧瞧,原来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,现在也变样了,禾苗的叶子正慢慢变成金黄色。这些不起眼的小变化都在明明白白地说:虽说现在还热,但秋天是真的到了。
而且秋天不光是天气从热变凉快的季节,还是收庄稼的好时候。处暑之后啊,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就变大了 —— 白天暖和、晚上凉快。庄稼白天能吸收够太阳和热量,把这些变成养分,到了晚上就好好存起来,所以这会儿庄稼熟得特别快,再过阵子就能等着丰收了。
老辈人常说的那几句农谚特别实在 ——“处暑三朝稻有孕”,意思就是处暑过了三天,田里的稻子就该结穗了,慢慢要长出饱满的稻粒;“处暑满田黄,家家修廪仓” 更直白,一到处暑,地里的庄稼都开始变黄,农户们就知道该赶紧修粮仓了,不然等收了粮食没地儿装;还有 “处暑谷渐黄,大风要提防”,这是提醒大伙儿,谷穗刚变黄的时候最娇贵,要是刮大风,很容易把穗子吹掉、把秆子吹倒,辛苦种的庄稼就白瞎了。
等再过阵子,到了下一个白露节气,那咱们大部分地方就该忙起来了 —— 秋收大忙季要来了!不管是玉米、谷子还是水稻,基本都熟透了,农户们得抓紧时间收割、晾晒。所以白露那会儿的天气太关键了:要是连着晴天,晒粮食方便,收成都能好好存着;可要是老下雨、或者刮大风,粮食要么容易发霉,要么会被吹落,一年的辛苦可能就打折扣,所以大伙儿都得盯着白露的天气,提前做好准备。
老人说“公白露丢,母白露收”啥意思呢?今年收成好不好呢?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吧
什么是“公白露”和“母白露”?
最常见的分法是看白露交节的时间—— 就是白露节气正式开始的那个时刻。如果这个时刻在白天(比如上午 6 点到下午 6 点之间),老辈人就叫它 “公白露”;要是在晚上(下午 6 点到第二天早上 6 点),就叫 “母白露”。打个比方,今年(2025 年)白露是 9 月 7 日 16 点 51 分,这时候天还亮着,按这说法就是 “公白露”;要是明年白露刚好赶在晚上 8 点开始,那就是 “母白露” 了。
还有些地方会按当天的天气分:如果白露当天是晴天,太阳足、没下雨,就叫 “公白露”,觉得这样的白露 “干爽利落”;要是当天阴天、下雨,或者露水特别多,就叫 “母白露”,说这样的白露 “湿气重、黏糊”。不过这种分法没那么统一,不如按时间分的流传广。
公白露丢,母白露收啥意思,今年收成好吗?
“公白露丢”,意思就是要是赶上公白露,庄稼收成容易 “丢”—— 也就是有损失、收得少。老辈人观察到,白天交节的公白露,后面天气常出幺蛾子:要么刮大风,这时候玉米、稻穗都熟了,秆子软乎乎的,风一刮就倒,籽粒全掉地上,捡都捡不净,这不就 “丢” 了?要么降温太快,白天太阳晒得不够,晚上又冷,庄稼灌浆(就是籽粒长饱满的过程)没做好,收的时候全是瘪粒,打不出多少粮食,也算 “丢”;还有可能天太干,一直不下雨,庄稼渴得蔫蔫的,长不好,同样是 “丢” 收成。
“母白露收” 呢,就是赶上母白露,庄稼收成能 “收” 得好、保得住。老辈觉得晚上交节的母白露,后面天气更顺庄稼心:白天有太阳晒,能让庄稼攒够养分;晚上凉丝丝的还会结露水,能滋润庄稼,不旱不涝;就算下雨,也不会下得太猛淹了地,也不会一直不下干着。这样庄稼能长得饱饱的,收割的时候没那么多损耗,粮食能顺顺利利拉回家,这不就是 “收” 着好收成了嘛。
总结,我们从处暑的凉风说到白露的露水,从 “处暑满田黄” 的农谚说到 “公白露丢、母白露收” 的老讲究。不知道你老家那边,白露还有啥特别的说法不?是会煮点白露茶,还是有 “收清露” 的讲究?或者你家田里的玉米、稻谷,这会儿是不是也开始泛黄了?欢迎在评论区跟大伙儿分享分享,咱们一起聊聊各地的秋味儿、秋收的盼头。
标签: #热点